本文原標題:《高水平專業羣建設將迎“期中考”》
“學院在項目推進中也有請第三方機構進行評價與諮詢的經歷,因爲第三方可以站在更爲客觀、理性的視角,用更先進的工具,審視學校相關工作的推進和成果。所以,我們相信,與第三方機構合作也同樣是促進和提高專業羣建設成效的有效途徑之一。”
剛剛過去的2021年,是“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簡稱“雙高計劃”)中期績效評價的關鍵之年。據悉,部分“雙高”院校已經完成了自評和專家評議兩個評價階段。教育部的評價工作也將在2022年展開。
作爲“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北京交通運輸職業學院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羣入選高水平專業羣。經過近四年的建設,該專業羣建設取得了怎樣的成效?學校在對專業羣建設成效評價方面採取了哪些方法?麥可思研究(以下簡稱“麥”)特邀該校“雙高”建設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學院黨委委員、主管教學工作副院長高連生,“雙高”建設推進辦主任、教務處處長田阿麗,城市軌道交通學院黨支部書記朱曉晨圍繞相關話題進行分享。
學校城市軌道交通專業羣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羣建設計劃,還被北京市教委認定爲首批“特色高水平骨幹專業羣”,該專業羣建設情況如何?
高連生:進入“雙高”專業羣建設期以來,學校城市軌道交通專業羣立足北京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發展,定位服務於京津冀軌道交通一體化和全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發展需求,依託集團化辦學,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專業建設、人才培養體系創新、社會服務能力拓展,制訂了較爲完善的保障機制,穩步推進建設任務,總體目標按照建設方案及任務書設定有序落實。
田阿麗:在人才培養方面,學校在市交通委指導下,解構專業羣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崗位特徵,緊跟“智慧城軌”發展新業態及崗位融合變遷趨勢,完成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調研報告,確立了軌道特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特徵在於企業主導,校企雙元協同育人,工學結合、育訓合一、線上線下融合,以實現學生素質、技能、學歷、職務全面提升。爲滿足職業教育體系化培養,學校從專業羣角度構建“模塊化”課程和“書證融通”的課程體系,實行“中職—高職—職業本科”一體化培養。
朱曉晨:在專業標準、行業標準建設方面,城市軌道交通專業羣教學標準、實訓教學條件標準、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建設邏輯縝密,積極對接企業崗位要求,調研、論證、分析等過程科學合理。作爲城軌專指委主任單位,受教育部委託,學校帶領多所院校完成全國軌道交通行業人才需求調研,並形成專業設置指導報告。此外,學校組織了教育部城市軌道交通專業目錄調整以及中職、高職教學標準修訂和職業本科簡介工作,同時牽頭全國“澳大利亞能力教學法與課程開發培訓”師資培訓班組建並推進專業羣課程標準與國際標準對接。
在產教融合方面,學校依託專業羣現有國內先進的城市軌道交通實訓基地,與北京地鐵、京港地鐵、軌道運營公司、北京交控等行業龍頭企業圍繞加強企業技術服務、提升實踐教學能力、支撐科研創新、開放資源共享和國賽引領輻射等目標,開展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方案的研討和規劃工作。此外,學校完成共享型實訓基地和全自動運行實訓平臺的目標、標準、建設內容的調研和論證,制定了可實施、貼合軌道交通前沿技術需求的建設規劃方案,通過專家審定,並申報市財政專項。
在教師創新團隊建設方面,學校通過引進和培育相結合的方式,與行業企業建立校企人才雙向流通機制,聘請6名企業大師擔任專業帶頭人,2021年被評爲教育部第二批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目前,專業羣專任教師核心團隊48人,全部具備雙師素質,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佔比超90%,副高級以上職稱佔比超80%,學校還聘請企業兼職教師30餘人。專任教師還會輪崗赴企業頂崗實踐,負責專業建設、標準建設、實訓基地建設、人才培養模式開發與實踐、課程改革建設項目等內容。
“雙高計劃”對專業羣建設提出了“動態管理、持續改進”的要求。學校怎樣保證專業羣的可持續發展?
高連生:爲保證專業羣可持續發展,學校搭建了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專家諮詢工作組、項目建設工作組等組織機構,發揮行業、企業專家作用。同時,利用多元參與、共建機制,針對專業羣建設總體規劃、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設計、平臺搭建、實訓基地建設、質量標準體系等關鍵問題和關鍵技術,開展指導工作。此外,學校依託校企深度合作、協同機制的構建與落實,實現專業羣建設工作有序、高效推進,按時完成各項建設目標。
高水平專業羣建設是否對內部質保體系提出了要求,學校如何優化質保體系以滿足需求?
高連生:質保體系建設是建設高水平專業羣的有效保障。在此方面,學校健全專業羣建設診斷與改進機制,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程體系、校內外實踐條件、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實施與教學方法等開展診斷分析與改進;充分發揮專業羣帶頭人、骨幹教師、行業企業專家、外校專家作用,通過建立和完善專業標準、課程教學標準、實踐教學標準、師資建設規劃和師資準入標準等工作,實現高水平引領;建立畢業生就業質量跟蹤機制,開展崗位適應性調查研究,並建立反饋機制;持續健全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機制,促進質量保證工作常態化。
《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績效管理暫行辦法》對開展績效評價提出了要求,那麼學校如何評價專業羣的建設成效?
田阿麗:首先,學校深入學習和理解教育部關於專業羣建設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並將其作爲導向性指標,確保專業羣建設方向正確,並與行業、企業需求和發展相一致。其次,對照“指標體系”構建專業羣建設數據報表,儘可能把建設成果以數據或案例呈現,同時參考績效指標要求,形成定量和定性的結果。最後,積極調動專家諮詢委員會及多方資源參與評價活動,對專業羣建設成效開展診斷,指出問題,爲下一步診改打下紮實基礎。
學校與麥可思合作了生源質量、學生工作、畢業生短期發展、中期發展以及用人單位等一系列評價項目。學校希望來自第三方的評價對專業羣建設發揮哪些作用?
田阿麗:學院在項目推進中也有請第三方機構進行評價與諮詢的經歷,因爲第三方可以站在更爲客觀、理性的視角,用更先進的工具,審視學校相關工作的推進和成果。所以,我們相信,與第三方機構合作也同樣是促進和提高專業羣建設成效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們希望第三方機構可以深入解讀相關政策,協助學校開展評價工作,同時與學校的工作團隊共同進行相關數據的統計和分析工作,爲提煉典型工作案例、完成績效填報和分析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作者 | 麥可思 王捷
本期責編 | 麥可思 傅業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