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BOB真人电竞
服務熱線:
4008-520-538
電話:020-85273285/020-38867869
傳真:020-85273285
郵箱:1515964378@qq.com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天河北路906號高科大廈A座22樓
課程思政 | 華北理工大學優秀課程思政《生物化學》(附教學設計)
本文將從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課程思政案例內容、思政目標的實現和教學設計四方面介紹每門課程思政優秀案例,文末還將展示該優秀案例的教學視頻。希望通過優秀案例分享,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優化課程教學設計、創新課程教學載體,提高課程思政建設水平,實現思政元素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點擊文件名下載:
林佳,女,講師。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工程系教師,主講生物化學課程。主持參與多項校級、省級教改課題。曾獲得校級基本功大賽獎一等獎、校級卓越組創新大賽二等獎。參與講授省級線上線下一流課程。
生物化學是生命的化學,是自然生命科學領域進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前沿學科。它主要從微觀分子的角度來探討生命的本質,研究生物體的分子結構與功能、物質代謝與調節、遺傳信息傳遞,通過揭示組成人體生物分子的結構與功能,及其在體內代謝變化的規律來認識疾病,從分子水平上探討生命現象的本質。生物化學是生物、臨牀、預防、影像、麻醉、口腔醫學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也是考研和醫師資格考試的重要內容。學生通過學習從分子水平認識正常與疾病狀態時人體的結構與功能,認識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機制,將該課程的理論和技術應用於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爲基礎醫學其他課程和臨牀醫學的學習奠定基礎,並掌握該課程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培養科研和創新思維能力,爲今後從事科學研究奠定基礎。
適合學習這門課的人羣有:
1.本門課程主要適用於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和綜合院校醫學類專業本科生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習,如臨牀醫學專業、基礎醫學專業、預防醫學專業、影像醫學、麻醉醫學、口腔醫學等;
2.也可以作爲碩士研究生和繼續教育相關專業學生的輔助學習資料;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感興趣的社會學習者也能進入學習。
1.通過“融入案例教學,建立知識體系”(思政目標),指導學生進行糖無氧氧化概念、部位、過程、生理意義等的學習(教學目標),使學生能夠認識生命的本質,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新思維、溝通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和而不同的和諧觀,正直善良的價值觀、愛崗敬業、遵紀守法的世界觀。
2.通過“介紹中國貢獻,培養家國情懷”、“普及科學歷史,塑造價值觀念”(思政目標),引導學生對糖無氧氧化代謝的思考,深入進行腫瘤細胞代謝狀態的分析(教學目標)。
3.通過“健全學科素養,傳播科學知識”,引導學生對日常生活運動中代謝過程的分析(教學目標),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人生觀,爲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1.通過生化中國創新貢獻模塊和生化聯繫社會熱點事件模塊舉例,對學生髮布小組任務並進行課後線上討論,活動間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創新精神、溝通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令思政教育穿石於滴水,潤物在無聲,使學生提高與人溝通能力及綜合競爭力。
2.通過生化知識聯繫日常生活模塊和生化聯繫臨牀模塊舉例,對糖的無氧氧化概念、部位、過程、意義等進行講授,並結合新冠肺炎疫情,讓學生更好地結合生活、臨牀常識去學習理解生化課程,在醫學理論課程中感受人文知識的薰陶,從而使學生從知識中獲得真知,在學習過程中學到思辨方法,把所學銘記於心,活用於醫,這便是傳授生化課程的內涵所在。
導入:向同學們介紹“孕婦爲省錢在家生產大出血 生命危殆”的新聞,並說明孕婦分娩時大出血若處理不及時,會導致酸中毒,有些病人因此而成爲植物人,甚至喪失生命。讓學生懂得職業道德與素養、專業技能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德育意識,強化學生職業使命感。
“課程思政”教育
以社會事件引起學生興趣,典型的醫生救治新聞導入課程,激勵醫學專業的學生,使學習者建構起廣博而靈活的知識基礎,發展有效理解、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醫學生認識到醫生職業角色和職業力量覺醒,凸顯醫者仁心的重要。互動提問:爲什麼產婦大出血會造成代謝性酸中毒的情況?答:機體缺氧,進行無氧呼吸,產生大量乳酸進而酸中毒。總結:機體缺氧條件下會發生的糖的分解代謝——引出“糖的無氧氧化”。
1.糖的無氧氧化概念(5分鐘)
一分子葡萄糖在細胞質中裂解爲兩分子丙酮酸的過程稱爲糖酵解。
氧氣不能利用或供氧不足時,人體將丙酮酸還原成乳酸,稱爲乳酸發酵。
而葡萄糖產生乳酸的過程即爲糖的無氧氧化。
2.糖的無氧氧化發生部位:胞漿。(1分鐘)
“課程思政”教育
糖酵解的過程不僅僅參與了糖的無氧氧化也參與了糖的有氧氧化。丙酮酸——是去向線粒體發生有氧氧化,還是留在胞液還原成乳酸——是由氧氣的存在與否決定的。告訴學生:在人生的岔路口,一念之間就會決定人生最終的命運。好壞分兩邊,善惡一念間。人若想控制自己的人生,其實只需控制好自己的每一個一念間。一念改變命運,一念決定人生。
3.糖的無氧氧化過程(20分鐘)
第一階段:耗能階段——葡萄糖裂解成丙酮酸;
第二階段:產能階段——丙酮酸還原成乳酸。
“課程思政”教育
通過講解糖酵解分爲兩個階段:投入階段,產出階段。沒有投入階段,就沒有產出階段,引出俗語“予人玫瑰,手有餘香”,讓學生感悟只有付出,方能收穫,想要索取,必先奉獻的偉大品格和奉獻精神。
4.糖的無氧氧化的生理意義(10分鐘)
機體缺氧或劇烈運動時,能量獲得的主要形式。
某些細胞在氧供應正常情況下重要供能途徑。
“課程思政”教育
受環境和條件所限,某些細胞不存在線粒體或需快速產能,這些情況機體即使氧氣充足也發生無氧氧化產能。告訴學生:在特殊的條件下,要跟緊這個時代,必須學會適時改變、作出調整,不做套子裏的人。舉例今年疫情的突然爆發,讓大家調整原來的生活和學習方式,開始了停課不停學,老師在線授課,學生在線學習,且收穫了不錯的效果。
“課程思政”教育
雖然防控疫情主張不出門少出門,但大家在家也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每天在家線上學習,停課不停學;每天堅持鍛鍊,運動不停歇;每天幫助父母,孝心永不停。
5.拓展思考題(線上討論):(4分鐘)
視頻引出:《中國科大研究揭示腫瘤代謝基因調控的新機制》1分鐘
總結:失控的惡性增殖是腫瘤細胞的根本特徵,增殖過程需要伴隨大量的生物合成。腫瘤細胞通過代謝重編程來滿足大量的能量和物質需求。也就是說,在氧氣充足的條件下,腫瘤細胞仍然會進行活躍的糖酵解,即瓦爾堡效應。科學家們在不斷的對此效應進行探究,試圖找到治療腫瘤的途徑,開發腫瘤治療藥物,請同學們再查閱資料,瞭解腫瘤細胞中的代謝機制,並在線上平臺APP參與討論。
“課程思政”教育
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重大原創科技成果的取得很容易讓學生體會到,中國有能力躋身於國際生命科學前沿,進一步重塑學生的民族自信、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
本堂課的主要內容是學習“糖的無氧氧化”,知識性的教學目標是學生掌握無氧氧化的概念、發生部位、過程、關鍵酶以及生理意義,課程思政案例“見微知著、溶鹽於湯”貫穿整節課程,即能讓學生掌握生物化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通過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使學生能夠認識生命的本質、具備健康、綠色、發展理念,關愛健康、關愛生命;通過教學方法、手段的創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新思維、溝通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和而不同的和諧觀,正直善良的價值觀、愛崗敬業、遵紀守法的世界觀、樂觀向上的人生觀,爲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二)如何達成課程思政預期目標:採取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
1.課程導入使用新聞導入法,以社會事件引起學生興趣,引起學生思考,典型的醫生救治新聞導入課程,激勵醫學專業的學生,使學習者建構起廣博而靈活的知識基礎,發展有效理解、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醫學生認識到醫生職業角色和職業力量覺醒,凸顯醫者仁心的重要。教師進行互動提問並總結,引出本課主要內容。
2.使用講授法進行糖的無氧氧化概念的講解,糖酵解的過程不僅僅參與了糖的無氧氧化也參與了糖的有氧氧化,丙酮酸是去向線粒體發生有氧氧化,還是留在胞液還原成乳酸,根本上是由氧氣的存在與否決定的。引導學生在人生的岔路口,一念之間就會決定人生最終的命運。好壞分兩邊,善惡一念間。人若想控制自己的人生,其實只需控制好自己的每一個一念間,告訴學生爲大學生,首要大事是擇向:選擇做人的方向,這涵蓋了人生的基本範疇,包括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價值和人生態度。人生的目的不能停留在簡單的滿足物質需求上,應該樹立良好的政治品質、道德品質、心理素質,有遠大的理想,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在幫助他人,爲社會和國家做貢獻中實現人生的價值。
3.使用講授法,在講授糖酵解過程中,該過程10步反應可以分爲兩個階段:投入階段和產出階段,且沒有前面的投入,就沒有後期的產出,這幾乎代表了生物體內物質分解放能的普遍規律,從而讓學生感悟只有付出,方能收穫,想要索取,必先奉獻的偉大品格和奉獻精神。
4.使用問答法,介紹糖無氧氧化發生的生理意義,受環境和條件所限,如某些細胞不存在線粒體、如需快速產能,這些情況機體會在氧氣充足發生無氧氧化。告訴學生在特殊的條件下,要跟緊這個時代必須學會適時改變、作出調整,不做套子裏的人。真正適應社會的,永遠是那些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己實力的人。
5.使用提問法、總結法和混合式教學法,留出課後小組作業並利用線上上交,並引導學生可以擔任自己的時間管理CEO,自己管自己而不是讓他人督促自己,把生活、學習、工作、休息、健身、娛樂等安排做成一張時間表,合理安排,讓生活變得更健康更有序。同時在網絡平臺爲學生布置小組任務,爲學生提供指揮的實踐機會,強化任務分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能力。
6.使用研討法和混合式教學法,進行思維拓展討論,用詞嚴謹、科學、準確,隨時關注學生的課堂反應和表現,善於通過提問的方式和學生進行課堂和網絡平臺的互動和討論,鼓勵學生相信自己的創造力、想象力,勇於實踐,大膽探索。同時向同學介紹我國在科學界的重大原創科技研究,使學生從而培養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增強民族意識,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求知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