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評價力求系統探析學生基於專業角度的思想政治素養髮展狀課 課程
思政評價力求系統探析學生基於專業角度的思想政治素養髮展狀態、軌跡及存在的問題(課程思政之“學”的情況),洞察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實施、支持、效能等方面的具體情況及存在的問題(課程思政之“教”),揭示課程思政在目標設計、內容供給、制度機制等方面的情況及存在問題,進而實現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發展的目標。
學生的“學”(思想政治素養髮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增值的過程,它綜合體現在學生的知識層面、思想層面和能力層面。因而,建立起能綜合體現“過程性”、“增值性”和“綜合性”特徵的評價模式,系統明晰評價的觀察點,科學設計評價程序,立體呈現評價結果,是學生“學”的評價的關鍵問題。
第一,融目標模式(GAT模式)和過程模式(CIPP模式)於一體的學生思想政治素養髮展評價模式(CIPP+GAT模式)。
GAT模式和CIPP模式皆爲課程評價模式,二者落腳點皆在於學生髮展,前者重在評價學生行爲實際發生變化的程度(“增值”)以及與預設目標的距離,後者側重發展的過程性。前者的不足在於缺乏對學生思想政治素養髮展過程性的全面呈現,後者的不足在於缺乏與預設目標的比對以至於難以科學揭示目標的實現程度。而採取CIPP+GAT模式,則能夠全方位揭示學生思想政治素養髮展的過程、增值程度及預設目標的實現程度。
第二,評價觀察點的選擇。
就學生對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認知而言,其觀察點應包括對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內容的瞭解、基於專業角度對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理解;就學生思想層面發展而言,其觀察點應包括學生的言論(含基於各種載體或媒介的觀點性表達)、行爲(主要爲具有態度傾向性和蘊含價值選擇的行爲),學生的言行無疑折射出其思想和價值觀發展情況,而部分基於專業角度或與專業密切關聯的言行則能折射出課程思政對其思想啓迪與價值引領的程度;就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運用能力而言,主要觀察點爲學生基於專業角度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的判斷能力、分析能力,採取的態度和行動,等等。
第三,評價的具體程序。
從課程角度來看,學生思想發展評價分爲以下幾步:背景評價或前測(瞭解學生髮展程度、需求等)—課程思政目標設計—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思想政治素養髮展材料收集(與評價)—後測。從單次教學來看,主要分爲(前次課)學生思想發展情況(表現)評價—教學目標設計(形成教學案)—教學實施—學生表現、評價與反饋。
第四,評價結果的呈現:描述性爲主。
如前所述,學生髮展評價應該以過程性評價爲主,以結果性評價爲輔。過程性評價更注重形成性,即以形成性評價方式呈現,注重對學生髮展的描述,客觀反映課程思政教學中知識傳授與思想啓迪、價值引領的結合程度,以科學評價提升教學效果,以凸顯產出導向和持續改進導向。
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在於通過評價,幫助教師基於學生思想發展這一核心,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改進,以保證“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獲得感。
第一,課程思政教學的評價模式。
課程思政教學在於實現對學生思想的啓迪與價值引領,這就決定了它與一般意義上的教學評價有所不同。啓迪和引領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啓迪與引領的實現程度則是一個相對可衡量和可描述的產出。因而,在評價模式上,應採取“文本評價+教學觀察+客戶評價”模式。該模式中,三個部分分別立足於不同角度,其中文本觀察是對包括課堂教學設計(教案)、材料與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開發(深度難度)、成果(學生作業或課堂記錄)、教學反思等在內的系統評價,凸顯了對教學內在邏輯尤其是教學目標實現程度以及影響因素的關注;而教學觀察則解決了文本評價中的過程性缺失的問題,實現對教學過程動態而系統的關注;客戶評價則站位於學生的體驗感和獲得感角度,對課程思政教學進行評價。三者的有機結合,實現了對課程思政教學過程全貌的科學評價。
第二,課程思政教學的觀察點。
就文本評價而言,主要觀察點爲教案(含配套音視頻)、教學材料(圍繞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材料)、學生表現性材料(作業、發言與互動記錄、教師課堂評價)、教學反思等。就教學觀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方式與程度、師生互動、學生表現(興趣激發與主體調動程度)、參與度、課堂教學管理(教師的評價與反饋等)、教學方法的適切性及創新性、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素養等。就客戶評價而言,主要觀察點爲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各維度發展(獲得感)、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設置的挑戰度、對課堂教學中興趣激發及主體性調動程度(體驗度)、教學材料與資源支持、教師教學素養、材料與教學資源支持等。上述觀察點,同樣適用於部分立足線上或以線上爲輔的課程思政教學。
第三,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程序與關注點。
課程思政教學的評價,應立足文本評價和教學觀察(同樣需要部分教學文本支持)並輔之以客戶評價。因而,在程序上應該以文本評價爲起點。就關注點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是否“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與具體課程結合起來,形成特色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課堂教學互動是否高效並有助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進入學生精神世界的效能;教學模式與方法選取上,能否讓課堂有溫度、親和力和感染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學習過程更愉悅,使課堂發揮最佳育人效果。
以課程爲單元的課程思政評價有三個維度,分別爲反思教學角度、專業課程思政羣角度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角度的評價。
第一,基於反思的教學視角的課程思政評價。
評價主要指向課程思政的目標設計、內容供給、教學組織與實施等方面。就課程目標而言,觀察點主要包括:目標是否清晰和具體、是否充分考慮學情(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學習基礎、興趣與學習習慣等)、挑戰性(難度)、是否有利於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進階式發展、是否與課程緊密相關。
就課程材料評價而言,觀察點在於:課程教學材料開發是否符合內容供給要求、材料是否具有體系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題析取和問題開發能否服務於課程思政目標要求等。而課程思政教學組織與實施方面則涉及以下問題:課程思政內容與課程形式(活動課、研討課、實踐課等)的匹配度、教學模式與課程思政教學要求的匹配度、評價機制與課程目標及內容的匹配度等。
第二,基於系統角度的專業課程思政羣視角的課程思政評價。
從系統角度來看,專業課程羣內部在課程思政目標設置、內容分佈上,也根據課程內容、特徵而設,並在整體課程上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進階性、層次性和系統性。因而,基於系統角度的評價,觀察點在於:(本門)課程思政的目標是否符合專業課程羣的部署、具體目標維度上是否符合層次性要求(如其他課程在同一目標維度上是否與本目標呈現具有內在的層進性);(本門)課程思政的內容供給是否符合專業課程羣的要求,是否與其他課程保持良好的連續性和一致性;課程思政在設計上與專業課程自身的協調性、協同性。
第三,基於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角度的評價。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評價分爲三個維度:專業課程思政羣與思政課程羣的協同角度、單體課程思政與已修思政課程的關聯角度、單體課程思政與同步思政課程的協同角度,觀察點主要在於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設計、內容、教學組織的協同性。